結合《赤峰市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開發試驗區總體規劃環境影響跟蹤評價報告書》淺析產業園區環境影響跟蹤評價的意義與工作思路
關鍵詞: 上傳來源:中環聯新(北京)環境保護有限公司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大量產業園區應運而生,同時也出現了大范圍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等問題,針對這一情況,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機制被推到前臺。為了實現對建設活動環境影響全過程的有效監督,我國開始著重研究產業園區環境影響跟蹤評價理論。目前,我國產業園區環境影響跟蹤評價在環境影響評價領域中所占比例較少,在評價內容和技術方法上都不夠成熟,而對于產業園區環境影響跟蹤評價的實際應用也較為貧乏。而規劃環境影響跟蹤評價作為規劃環評環境影響評價的重要后續推進工作,能及時發現之前規劃在后期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可操作性的措施,為園區規劃調整提供技術支撐,對指導規劃后續實施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因此,本文結合實際產業園區環境影響跟蹤評價,提出一般產業園區環境影響跟蹤評價的工作思路,為產業園區開展環境影響跟蹤評價提供借鑒經驗。
近日,中環聯新(北京)環境保護有限公司編制的《赤峰市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開發試驗區總體規劃環境影響跟蹤評價報告書》(以下簡稱“《報告書》”)通過了專家技術審查會,并獲得專家們認可和好評。專家們一致認為,報告對園區發展現狀調查深入、資料詳實、監測數據可信、生態環境變化趨勢分析合理、提出的問題和解決方案具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在園區后續發展中將逐步實施,《報告書》對園區下一步發展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
赤峰市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開發試驗區(以下簡稱“園區”)為赤峰市首個著手進行規劃環評及規劃環境影響跟蹤評價的園區。園區于2007年編制完成總體規劃,2008年完成規劃環評并取得批復,至今已發展十余年。伴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產業結構調整的深化、城市對外交通的改善等外部條件的變化,園區規劃發展現狀與原規劃時期發生了一定的變化,也帶來了新的不確定性:企業的逐漸入駐和投產,給環境質量帶來了變化;區域環境容量能否承載園區遠期污染排放;區域水資源短缺,是否制約園區長遠發展;基礎設施的分期建設能否匹配園區分期發展;園區的環境管理體系還存在哪些問題;園區后續發展應如何管控等等,亟需我公司協助園區管理者對十余年的發展帶來的生態環境變化進行梳理,同時結合最新環保要求,分析園區后續實施的資源環境承載情況,為規劃后續實施內容提出優化調整建議。
此次跟蹤評價有效地滿足了園區的訴求,達到了預期的效果。此次跟蹤評價表明,園區建設整體符合原總體規劃及規劃環評的相關要求,但發展相對滯后,未達到預期的發展規模;園區發展引起了區域SO2、NO2濃度的增加,納污水體老哈河已存在一定的污染,無環境容量;區域目前水資源短缺,且供水能力未能匹配輸水規模,制約試驗區長遠發展;未完全實現雨污分流;未按照原環評要求實現中水回用,污水不排向地表水體;缺少完善的集中供熱/供汽方案;清潔能源消費比重低;未建設天然氣輸配系統;污水處理廠出水部分指標超標;缺少綜合排渣場、危廢處置中心等問題。跟蹤評價分別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在園區后續實施中逐步落實。通過預測規劃后續實施的開發強度,在充分利用再生水情況下,分析得出區域水資源、土地資源可以承載園區后續發展;大氣環境容量可以滿足園區后續發展帶來的污染排放。此外,由于赤峰市及內蒙古自治區暫未制定區域“三線一單”管控要求,此次跟蹤評價從生態空間管控、污染總量管控和資源環境準入三方面制定園區管控方案,后續入園建設項目應符合園區管控方案要求。此次跟蹤評價指出,在嚴格執行試園區管控方案、完善環境管理體系建設要求下,園區后續發展在環境保護上可行,資源能源上有支撐,基礎設施上有保障,園區建設將推進地方經濟發展。
此次跟蹤評價對于一般產業園區的環境影響跟蹤評價工作提供了一種工作思路:通過資料收集、現場踏勘、環境監測等方式獲得園區發展以來的開發規模、入駐企業及布局、入駐企業環保措施落實情況、資源能源消耗情況、環境質量歷史情況和現狀監測結果、基礎設施建設情況、生活區依托設施等基礎數據,分別從規劃實施及開發強度、區域環境質量變化、環保對策和措施落實情況等方面進行全面的梳理和對比,并結合國家和地方最新生態環境管理要求,以及公眾對規劃實施產生環境影響的意見,總結園區發展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方案,并對園區后續發展強度進行預測,分析園區后續發展資源環境承載力,分析園區發展與區域“三線一單”管控要求的符合性,或從生態空間管控、污染總量管控和環境準入管控三方面提出園區管控方案。
規劃的實施和運行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期間難免會產生新的環境問題,嚴謹科學的跟蹤評價有助于及時發現規劃實施后出現的環境問題,及時采取相應措施加以解決,也有利于進一步完善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方法與制度。
上一篇:暫無數據